
期刊简介
《微创医学》杂志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信息研究所主办、同济大学微创医学研究所和北京微创医院协办的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全国专业性医学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6575,国内统一刊号CN45-1341/R)。刊发微创理论研究、微创基础医学、微创手术、内镜技术、腔镜技术、介入技术、显微外科(骨科、口腔科、眼科等)、微创美容、针灸、物能技术(介入超声、介入X线/ CT、X刀、γ刀、射频消融术等)、微创设备与器械等相关论文,欢迎从事外科、内科、妇科、骨科、耳鼻喉科、眼科、针灸科、麻醉科、神经外科、肿瘤外科、放射科、化疗科、放疗科、胸外科、泌尿外科、超声科、整形美容科等微创医学工作者撰写的论著、临床研究、经验交流、文献综述、个案报告、微创诊疗及微创医疗器械、技术革新等各类相关论文或信息动态。在本刊发表的论文是晋升职称、科研评审、成果鉴定及业绩考核的有效依据。本刊将本着读者至上的精神,在最短时间内审修稿件,安排发表。
2025年药店新规:执业药师必配与处方药实名制
时间:2025-06-30 11:19:15
2025年7月1日起,我国药品零售行业将迎来两项关键性新规的全面落地,这些变化犹如一剂“强效处方”,直接重塑药店的运营模式与服务标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些政策既是用药安全的“防护网”,也是医保基金合规使用的“监测仪”。
执业药师配备:从“可选项”到“必答题”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最新要求,经营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的零售药店必须配备执业药师,其角色堪比药品质量的“守门人”。执业药师需承担处方审核、用药指导等专业职责,确保患者不误服、不错服药物。考虑到部分地区人才短缺的现实,政策允许过渡期内由其他药学技术人员暂代职责,但这一窗口期最迟不超过2025年底。例如,一家连锁药店若未能在7月前完成药师配备,需向省级药监部门报备并启动过渡方案,但过渡期后仍需达标,否则面临整改风险。
对于仅销售乙类非处方药的药店,政策稍显宽松,可配备经考核合格的业务人员,但需通过药品监督部门的资质审核。这一差异化设计,既保障了基础用药安全,也为小微药店留出生存空间。
处方药销售实名制:每一片药都有“身份证”
新规另一核心是处方药销售的全程追溯。药店需建立实名登记制度,记录购买者姓名、身份证号、药品名称及数量等信息,形成完整的“药品溯源链”。这一措施如同为每盒处方药贴上“电子追踪器”,既能遏制滥用抗生素等高风险药物,也能防止医保卡盗刷等违规行为。例如,某患者购买降压药时,药店需核对处方并登记身份信息,确保“人、证、药”三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线上线下销售均需遵守一致性原则。网络平台展示处方药时,必须与非处方药分区,且禁止直接弹出购买链接,避免误导消费者。
扫码结算与医保安全:从“人工核验”到“智能拦截”
同步实施的还有医保药品扫码结算强制令。所有医保定点药店销售目录内药品时,必须扫码录入系统,相当于为医保基金加装“防火墙”。通过实时数据对接,系统可自动识别假冒药品或异常交易,从源头堵住“骗保漏洞”。例如,某药店试图销售医保目录外药品却谎报为目录内品种,扫码后将被系统自动拒付,并触发监管警报。
合规成本与行业洗牌:小药店的“生存算术题”
新规在提升行业规范的同时,也带来人力与设备投入的压力。一家中型药店若需新增1名执业药师,年均人力成本约增加8万-12万元;而扫码系统及实名登记软件的部署费用约2万-5万元。这可能导致部分小型药店选择转型为乙类非处方药专营店,或通过加盟连锁分摊成本。
对于消费者而言,新规实施后购药流程可能延长几分钟,但换来的将是更安全的用药环境和更透明的医保消费。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政策不是枷锁,而是让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的犁铧。”未来,药店的核心竞争力将从价格战转向专业服务能力,而患者也将成为这场变革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