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微创医学》杂志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信息研究所主办、同济大学微创医学研究所和北京微创医院协办的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全国专业性医学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6575,国内统一刊号CN45-1341/R)。刊发微创理论研究、微创基础医学、微创手术、内镜技术、腔镜技术、介入技术、显微外科(骨科、口腔科、眼科等)、微创美容、针灸、物能技术(介入超声、介入X线/ CT、X刀、γ刀、射频消融术等)、微创设备与器械等相关论文,欢迎从事外科、内科、妇科、骨科、耳鼻喉科、眼科、针灸科、麻醉科、神经外科、肿瘤外科、放射科、化疗科、放疗科、胸外科、泌尿外科、超声科、整形美容科等微创医学工作者撰写的论著、临床研究、经验交流、文献综述、个案报告、微创诊疗及微创医疗器械、技术革新等各类相关论文或信息动态。在本刊发表的论文是晋升职称、科研评审、成果鉴定及业绩考核的有效依据。本刊将本着读者至上的精神,在最短时间内审修稿件,安排发表。
CXO行业复苏:政策与订单双驱动
时间:2025-07-15 14:40:58
政策东风与订单回暖:CXO行业“至暗时刻”后的价值重估
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CXO(医药外包服务)行业,上演了一场从估值谷底到强势反弹的逆转剧情。药明康德最新财报显示,其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0.6%至208亿元,净利润预盈63亿元,成为行业“极少数”能赋能全球6000家客户的巨头。与此同时,美迪西因45件新药通过中国NMPA临床试验审批、10件获美国FDA批准的亮眼成绩,股价迎来暴涨。这一轮行情背后,是政策红利与订单复苏的双重共振,更标志着市场对CXO行业逻辑的重新审视。
政策松绑:从“生物安全法案”到国内扶持
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修改版一度被视为悬在药明康德等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限制其与美国实体的合作。但国内监管部门的快速反应成为转折点——优化后的政策明确鼓励CRO行业良性发展,通过规范委托生产管理、共线标准等细节,为行业注入确定性。这种“外紧内松”的格局,反而加速了国内CXO企业的业务重心调整。例如药明康德通过扩大欧洲及新兴市场客户占比,抵消了部分美国市场的潜在风险,其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仍实现24.2%的高增长。
政策暖风还体现在对创新药的倾斜上。国内药企研发投入持续加码,带动CXO订单从临床前研究向后期临床试验延伸。美迪西凭借临床前综合研发服务的优势,近期与Oncotelic合作核药项目,进一步巩固其技术壁垒。行业分析师指出:“政策从‘管束’转向‘引导’,相当于给CXO企业发了一张长期饭票。”
订单复苏:从“产能过剩”到“接单接到手软”
2024年CXO行业曾因全球生物医药融资寒冬陷入“产能过剩”焦虑,但2025年的订单反弹远超预期。药明康德3万人的研发团队支撑了全球6000家客户的需求,其规模化效应使得单客户成本下降15%以上,形成“越大的玩家越能吃到红利”的马太效应。美迪西则通过差异化竞争,在细分领域如ADC(抗体偶联药物)和核药研发中拿下高毛利订单,其临床试验申报经验成为吸引中小型Biotech公司的关键。
订单结构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康龙化成和泰格医药的财报显示,国内药企委托占比从2024年的35%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48%,反映国产创新药崛起对产业链的拉动。某基金经理形容:“这就像外卖平台突然发现,原本只服务高端餐厅的厨师,现在连街边小吃店都抢着下单。”
估值修复:从“杀逻辑”到“重估天花板”
CRO行业的估值修复并非简单反弹,而是市场对其商业模式的再认知。一方面,头部企业如药明康德的盈利能力证明,CXO并非单纯“卖人力”的苦生意,其技术赋能属性可对标科技企业——药明康德208亿元营收中,约40%来自高附加值的药物发现与工艺开发。另一方面,美迪西等第二梯队企业通过垂直领域突破,市盈率从2024年的25倍跃升至当前的40倍,与创新药企的估值差距显著缩小。
但风险犹存。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仍可能扰动海外收入占比超60%的药明康德;而中小CXO企业若无法快速建立技术护城河,可能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掉队。不过,多数机构认为,随着中国创新药全球份额的提升,CXO行业的“中国优势”将逐步从成本导向转向技术导向,天花板远未见顶。
尾声:CXO的“新常态”与长期命题
药明康德和美迪西的爆发,本质上是行业从“被动承压”到“主动破局”的缩影。政策与订单的共振下,CXO企业需要回答的新命题是:如何将短期业绩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力?答案或许藏在两个维度——全球化布局的弹性(如药明康德的6000家客户网络),以及技术深耕的锐度(如美迪西的ADC领域积淀)。这场转运,终究是留给有准备者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