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微创医学》杂志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信息研究所主办、同济大学微创医学研究所和北京微创医院协办的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全国专业性医学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6575,国内统一刊号CN45-1341/R)。刊发微创理论研究、微创基础医学、微创手术、内镜技术、腔镜技术、介入技术、显微外科(骨科、口腔科、眼科等)、微创美容、针灸、物能技术(介入超声、介入X线/ CT、X刀、γ刀、射频消融术等)、微创设备与器械等相关论文,欢迎从事外科、内科、妇科、骨科、耳鼻喉科、眼科、针灸科、麻醉科、神经外科、肿瘤外科、放射科、化疗科、放疗科、胸外科、泌尿外科、超声科、整形美容科等微创医学工作者撰写的论著、临床研究、经验交流、文献综述、个案报告、微创诊疗及微创医疗器械、技术革新等各类相关论文或信息动态。在本刊发表的论文是晋升职称、科研评审、成果鉴定及业绩考核的有效依据。本刊将本着读者至上的精神,在最短时间内审修稿件,安排发表。
三伏天热敷一法,驱寒升阳有奇效
时间:2025-08-04 10:20:15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也是人体毛孔张开、易受风寒侵袭的阶段。当出现头痛、发热、恶寒、鼻塞流清涕或咳嗽等症状时,中医认为这多与风寒束表、阳气受阻有关。此时,一个简单的方法或许能缓解不适——用温度适中的热水袋敷后背和腰部,每次15分钟。这一传统疗法的背后,既有现代医学的理论支撑,也蕴含着中医经络学的智慧。
热敷后背:激活阳气总开关
从中医角度看,后背是督脉循行的主干道,而大椎穴(位于颈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更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点,被称为“阳中之阳”。热敷这一区域,如同点燃身体的“小火炉”,能迅速驱散寒邪,提升阳气。现代研究也证实,适度热敷可扩张皮下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帮助免疫细胞更快抵达“战场”,对抗病原体。对于风寒感冒初期的恶寒、头痛,这种方法能通过温热刺激促使毛孔舒张,让“闭锁”的寒气从体表释放。
腰部热敷:缓解肌肉的“紧张警报”
腰部是人体承重的核心区域,肌肉劳损或受凉后易出现僵硬痉挛。热水袋敷腰时,热量能穿透皮肤直达深层肌肉,像“解冻”般松弛紧绷的纤维,减轻疼痛信号向大脑的传递。尤其对于伴随腰背酸痛的风寒感冒患者,局部热敷可打断“寒冷-痉挛-疼痛”的恶性循环。此外,腰部肾区在中医理论中为元气之根,温和刺激此处还能辅助激发肾阳,增强抗病能力。
科学操作:温度与时间的精准把控
热敷的效果关键在于细节控制。水温建议保持在40-45℃(手感温热不烫),用干净毛巾包裹热水袋以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防止低温烫伤。每次15分钟的时长设计,既能保证热量充分渗透,又避免血管过度扩张导致反弹性充血。若症状未完全缓解,可间隔1小时重复操作,但单日不超过3次。需特别注意,急性高热(体温超过38.5℃)或皮肤有破损时禁用此法,以免加重炎症反应。
适用场景与禁忌人群
这一方法尤其适合三伏天因空调直吹、淋雨或贪凉饮冷引发的风寒表证。典型表现为:畏寒明显、鼻涕清稀、咳嗽声重、无咽喉肿痛。但对于风热感冒(黄痰、咽痛、舌红)或流感高热患者,热敷可能助长热邪,需谨慎辨别。糖尿病患者、感觉障碍者及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操作,因其对温度感知迟钝,易发生意外烫伤。
协同增效:搭配传统养生法
单独使用热水袋热敷虽有效,若配合其他疗法更能事半功倍。例如热敷后饮用生姜红糖水,借助姜辣素发汗解表的特性,加速寒邪排出;或辅以艾灸大椎穴,利用艾草纯阳之性强化温通效果。需提醒的是,治疗期间应避免再次受凉,饮食宜清淡温软,给身体创造“集中火力”对抗疾病的环境。
这一看似朴素的方法,实则是融合了中西医智慧的居家护理策略。在三伏天这个特殊时段,合理利用外热激发内阳,既符合“冬病夏治”的养生逻辑,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安全便捷的自我调护选择。当然,若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严重表现,仍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