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微创医学》杂志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信息研究所主办、同济大学微创医学研究所和北京微创医院协办的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全国专业性医学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6575,国内统一刊号CN45-1341/R)。刊发微创理论研究、微创基础医学、微创手术、内镜技术、腔镜技术、介入技术、显微外科(骨科、口腔科、眼科等)、微创美容、针灸、物能技术(介入超声、介入X线/ CT、X刀、γ刀、射频消融术等)、微创设备与器械等相关论文,欢迎从事外科、内科、妇科、骨科、耳鼻喉科、眼科、针灸科、麻醉科、神经外科、肿瘤外科、放射科、化疗科、放疗科、胸外科、泌尿外科、超声科、整形美容科等微创医学工作者撰写的论著、临床研究、经验交流、文献综述、个案报告、微创诊疗及微创医疗器械、技术革新等各类相关论文或信息动态。在本刊发表的论文是晋升职称、科研评审、成果鉴定及业绩考核的有效依据。本刊将本着读者至上的精神,在最短时间内审修稿件,安排发表。
阿司匹林:百年药片的传奇之旅
时间:2025-08-20 10:29:26
1897年,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在实验室里改写了人类医药史。当他将柳树皮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化学修饰时,这个后来被称为"世纪之药"的白色结晶粉末,即将开启跨越三个世纪的传奇旅程。
柳树皮里的古老智慧
早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医书《埃伯斯纸草卷》就记载了柳树皮退烧的秘方。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用柳叶茶缓解产妇疼痛,这种传统疗法在欧亚大陆流传了数千年。直到1828年,法国药师亨利·勒鲁终于从柳树皮中分离出黄色晶体水杨苷——这是现代药理学首次揭开古老疗法的化学面纱。
19世纪末的欧洲,风湿病患者每天要吞下相当于6-8克水杨酸钠的药剂,这相当于直接咀嚼两大把柳树皮。强烈的胃部刺激让许多患者宁可忍受关节疼痛,直到霍夫曼为父亲改良出乙酰水杨酸。这个在显微镜下像冰糖晶体的化合物,就是后来拜耳公司命名的"阿司匹林"(Aspirin),其中"A"代表乙酰基,"spir"取自绣线菊的拉丁名。
战争催生的万能药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司匹林随着德军医疗包席卷欧洲战场。士兵们发现它不仅能让伤口消肿止痛,还能退烧、缓解头痛,战地医院每天要消耗近30万片。当时《英国医学杂志》形容它"像战场上的白衣天使",而普通家庭主妇则把它和食盐、白糖并列为厨房三大必需品。
20世纪中叶,美国人均年消耗阿司匹林达200片。这个数字相当于每个家庭药箱里常备着两整瓶药片。当约翰·文在1956年发现其抗血小板作用时,医生们才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老药"——原来它不仅能治头痛,还能预防比头痛危险万倍的心肌梗死。
血管里的微型清道夫
想象血管内壁如同铺满瓷砖的隧道,当胆固醇斑块使"瓷砖"出现裂缝时,血小板就像紧急维修工般聚集修补。但过度聚集会形成血栓,就像在血管里突然筑起水坝。阿司匹林能永久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相当于给这些"维修工"戴上特制手套,使它们失去部分粘附能力。
临床数据显示,每日服用75-100mg阿司匹林(约1/4片标准剂量),能使心肌梗死风险降低25%。这个保护效果相当于在每100位服药者中,每年避免2-3人发生致命性心血管事件。对于已经发生过心梗的患者,这种保护作用更为显著,就像为脆弱的血管网穿上隐形防弹衣。
跨越世纪的剂量之谜
现代药理学揭示了一个有趣现象:镇痛需要300-900mg剂量,而抗血栓仅需75mg。这就像用不同音量收听收音机——大剂量是"调大音量"阻断全身的前列腺素合成来退烧止痛,小剂量则是"精准调频"只抑制血小板功能。科学家用"高剂量治标,低剂量治本"来概括这种双重特性。
但这座药学里程碑也面临着新挑战。2022年《美国医学会杂志》指出,对于心血管低风险人群,长期服用可能带来消化道出血风险。这提醒我们,即便像阿司匹林这样历经沧桑的药物,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个性化使用,就像老园丁会根据不同植物特性来调整浇水量。
从帕台农神庙旁的柳树林到现代药房的货架,阿司匹林的故事折射出人类认知的螺旋式上升。当我们在晨光中吞下那枚白色药片时,或许会想起希波克拉底的箴言:"药物不过是带着化学公式的古老智慧。"这个百年分子仍在继续书写传奇,就像它抑制的血小板般,不断为人类健康筑起新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