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微创医学》杂志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信息研究所主办、同济大学微创医学研究所和北京微创医院协办的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全国专业性医学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6575,国内统一刊号CN45-1341/R)。刊发微创理论研究、微创基础医学、微创手术、内镜技术、腔镜技术、介入技术、显微外科(骨科、口腔科、眼科等)、微创美容、针灸、物能技术(介入超声、介入X线/ CT、X刀、γ刀、射频消融术等)、微创设备与器械等相关论文,欢迎从事外科、内科、妇科、骨科、耳鼻喉科、眼科、针灸科、麻醉科、神经外科、肿瘤外科、放射科、化疗科、放疗科、胸外科、泌尿外科、超声科、整形美容科等微创医学工作者撰写的论著、临床研究、经验交流、文献综述、个案报告、微创诊疗及微创医疗器械、技术革新等各类相关论文或信息动态。在本刊发表的论文是晋升职称、科研评审、成果鉴定及业绩考核的有效依据。本刊将本着读者至上的精神,在最短时间内审修稿件,安排发表。
睡前刷手机:蓝光仅需 2 小时即可重塑大学生睡眠节律——一项随机交叉试验
时间:2025-08-26 16:55:34
背景
全球 90% 以上的大学生睡前使用手机,导致入睡困难、次日嗜睡及学业表现下降。蓝光(460–480 nm)通过抑制褪黑素分泌、延迟昼夜相位被认为是关键机制,但缺乏严格控制的剂量-效应数据。
目的
定量评估睡前 2 h 手机蓝光暴露对睡眠结构、主观睡眠质量及唾液褪黑素的影响。
方法
设计:单盲、随机、两阶段交叉试验(7 d 洗脱)。
受试者:30 名健康右利手大学生(18–24 岁),无睡眠障碍及褪黑素用药史。
干预顺序:
A 蓝光滤过(硬件贴膜 + 软件夜间模式,实测 <20 lx,蓝光 <5 μW/cm²)
B 无滤过(正常屏幕,约 150 lx,蓝光 45 μW/cm²)
随机序列由计算机生成,受试者与评估者均不知晓分配顺序。
流程:每阶段均在固定睡眠实验室连续 2 晚。第 1 晚适应,第 2 晚记录数据:
22:00–24:00 自由使用手机并暴露相应光条件;
24:00 熄灯睡眠;
多导睡眠图(PSG)整晚记录;
唾液褪黑素 21:00–01:00 每 30 min 采集,ELISA 检测。
主要终点:PSG 入睡潜伏期(SOL);
次要终点:REM 睡眠占比、PSQI(阶段末晨起自评)、褪黑素峰值相位与幅度。
统计:配对 t 检验及 cosinor 节律分析,α=0.05。
结果
所有受试者完成试验,无不良反应。
睡眠结构:
无滤过组 SOL 延长至 42 ± 8 min(蓝光滤过组 20 ± 6 min,p<0.001);
REM% 由 22.4 ± 3.1% 降至 18.3 ± 2.8%(p=0.003)。
主观睡眠:无滤过组 PSQI 评分升高 1.6 分(p=0.01)。
褪黑素:
峰值时间延迟 40 min(23:10 vs 22:30,p<0.001),峰值浓度下降 34%(27 ± 5 vs 41 ± 7 pg/mL,p<0.001)。
讨论
本研究首次在真实使用场景下证实,仅 2 h 的手机蓝光暴露即可显著延迟褪黑素峰值、延长入睡潜伏期并压缩 REM 睡眠,效应量与既往 6.5 h 电脑暴露研究相近,提示手机距离眼部更近,光剂量更高。
临床意义:
1. 入睡潜伏期延长 22 min 相当于慢性睡眠限制 1.5 h/周的累积效应;
2. REM 减少 4% 与记忆巩固受损相关,可能解释学业表现下降。
干预策略:硬件贴膜 + 软件夜间模式可削减 90% 以上蓝光,但需用户主动开启;系统级默认蓝光削减或教室照明标准(<30 μW/cm² 夜间)更具推广价值。
局限性:样本量小、仅观察 1 晚、未纳入长期健康结局。
结论
睡前 2 h 的手机蓝光暴露即可显著扰乱大学生褪黑素节律与睡眠结构。推广系统级蓝光削减及优化夜间照明标准,有望改善高校人群睡眠质量与认知表现。